姓名 | 性別 | 畢業年份 | 畢業屆別 | 論文題目 |
岑溢成 | 男 | 1985 | 第一屆 | 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 |
韋金滿 | 男 | 1986 | 第二屆 | 柳蘇周三家詞(聲律與修辭)之比較研究 |
陶國璋 | 男 | 1986 | 第二屆 | 王陽明哲學研究 - 良知之三性 |
李孟晉 | 男 | 1987 | 第三屆 | 四庫著錄唐人別集二十種提要考訂 |
林燊祿 | 男 | 1987 | 第三屆 | 明代田賦的改折 |
柯萬成 | 男 | 1988 | 第四屆 | 韓愈文分體研究 |
盧雪崑 | 女 | 1989 | 第五屆 | 中庸與北宋諸子 - 儒家道德形上學由中庸建立到北宋之極成 |
吳明 | 男 | 1990 | 第六屆 | 自然與名教 - 從儒家名教思想與德國理想主義道德哲學看魏晉玄學之會通孔 老 |
李木妙 | 男 | 1990 | 第六屆 | 榮氏企業史研究 |
鄭潤培 | 男 | 1990 | 第六屆 | 清季漢陽鐵廠史之研究 |
周國良 | 男 | 1991 | 第七屆 | 論戴震對孟子及朱子之[理]的詮釋 |
鄭永常 | 男 | 1991 | 第七屆 | 明洪武宣德年間中越關係研究 |
謝興周 | 男 | 1992 | 第八屆 | 宋代轉運使研究 |
何廣棪 | 男 | 1992 | 第八屆 | 陳振孫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 |
吳玉英 | 女 | 1992 | 第八屆 | 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的中菲貿易 |
楊永漢 | 男 | 1993 | 第九屆 | 晚明遼餉收支的研究 |
張偉保 | 男 | 1994 | 第十屆 | 華北煤炭的生產﹑運輸與銷售(1870-1937 ) |
夏誠華 | 男 | 1994 | 第十屆 | 菲律賓政府(1946-1965)菲化政策對華僑經濟影響之研究 - 以菜市、零售商、米黍業、勞工等菲化案為例 |
鄭美珍 | 女 | 1995 | 第十一屆 | 中華民國資賦優異教育發展之研究 |
黃熾霖 | 男 | 1995 | 第十一屆 | 魏晉南朝尚書省發展與演變之研究 |
魯士春 | 女 | 1995 | 第十一屆 | 先秦容禮研究 |
柳泳夏 | 男 | 1995 | 第十一屆 | [革命文學]論爭(1928-1930)研究 |
楊學元 | 男 | 1996 | 第十二屆 | 中國菸業史研究(1573-1937) |
沈惠英 | 女 | 1996 | 第十二屆 | 唐代青樓詩人研究 |
廖志強 | 男 | 1996 | 第十二屆 | 南朝賦闡微 |
陳沛然 | 男 | 1996 | 第十二屆 | 吉藏三論宗思想研究 |
賴光朋 | 男 | 1996 | 第十二屆 | 華嚴圓教與天台圓教之比較研究 |
蔡輝龍 | 男 | 1997 | 第十三屆 | 張衡京都三賦研究 |
李啟文 | 男 | 1997 | 第十三屆 | 魏晉南北朝水利事業研究 |
譚志基 | 男 | 1998 | 第十四屆 | <方言>選證 |
陳偉佳 | 男 | 1998 | 第十四屆 | 從新詩的草創到新月派研究 |
馬顯慈 | 男 | 1998 | 第十四屆 | 關漢卿‧白樸‧馬致遠三家散曲之比較研究 |
李卓藩 | 男 | 1998 | 第十四屆 | 稼軒詞探賾 |
馮國強 | 男 | 1999 | 第十五屆 | 韶關市區粵語語音變異研究 |
林援森 | 男 | 1999 | 第十五屆 | 漢冶萍公司及其與中國鐵路發展的研究(1890-1925) |
許達玲 | 女 | 2000 | 第十六屆 | 周密及其詞之研究 |
何宗遠 | 男 | 2000 | 第十六屆 | 喬吉及其〈夢符曲子〉研究 |
宋小君 | 女 | 2001 | 第十七屆 | 清高宗 (乾隆)題文人畫詩之研究 |
李葛夫 | 男 | 2002 | 第十八屆 | 從「大乘起信論」隨染本覺二相探析佛教叢林之顯密圓融精神 |
李天章 | 男 | 2003 | 第十九屆 | 從「雙方/混雜」閱讀策略去探討施叔青「香港三部曲」 |
洪順得 | 男 | 2004 | 第二十屆 | 智者大師「四教實相論」的研究 |
祁志偉 | 男 | 2004 | 第二十屆 | 漢代屬國研究 |
陳雁姿 | 女 | 2004 | 第二十屆 | 佛教對自證認識的辯析─以唯識學為中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