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 | 性別 | 畢業年份 | 畢業屆別 | 論文題目 |
戴桂冠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從先秦兩漢之黃金看中國貨幣之發展 |
呂伯友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說文訂段學之研究 |
畢澤宇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先秦諸子學之起源諸說綜述 |
李金強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清代福州之研究 |
蒙啟賜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說文段注廢字考 |
葉明媚 | 女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嵇康聲無哀樂論研究 |
黃漢光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佛家二諦之研究 |
李潔華 | 女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唐宋禪宗之地理分佈 |
陳自遜 | 女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聊齋志異﹑新齊諧與閱微草堂筆記的比較研究 |
區建華 | 男 | 1977 | 第廿一屆 | 兩漢秩中二千石及二千石京官任遷之研究 |
王培光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先秦儒墨道三家相互評論之考察 |
張偉國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中古黃河津渡考 |
翁文嫻 | 女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李白詩文體貌之透視 |
周啟榮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南北朝僧徙與學術教育之關係 |
楊袓漢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從儒家哲學的觀點看康德的道德哲學 |
吳傑超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佛家之時空理論之研究 |
葉玉樹 | 男 | 1978 | 第廿二屆 | 吳世昌紅樓夢探源釋評 |
陳大為 | 男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建安七子詩研究 |
梁滇瑛 | 女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初二刻拍案驚奇研究 |
黃錦燦 | 男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曹丕文學的研究 |
黃兆強 | 男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趙翼史學研究 |
馮康泰 | 男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金瓶梅詞話與儒林外史的人物型象研究 |
李鴻 | 男 | 1979 | 第廿三屆 | 近三十年中國大陸之農村水利建設 |
張漢青 | 男 | 1980 | 第廿四屆 | 論杜牧詩 |
譚國洪 | 男 | 1980 | 第廿四屆 | 詩經中關於西周開國史詩之研究 |
蘇森明 | 男 | 1981 | 第廿五屆 | 曹植詩及其文學批評 |
陳聯波 | 男 | 1981 | 第廿五屆 | 查慎行的詩學研究 |
區啟森 | 女 | 1981 | 第廿五屆 | 五四以來新詩的發展及其評論 |
張綺文 | 女 | 1981 | 第廿五屆 | 呂留良的研究 |
黃樹志 | 男 | 1981 | 第廿五屆 | 裴度研究 |
陳楷文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王漁洋的神韻說及其詩的成就 |
朱國能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文心雕龍創作論研究 |
胡丙勛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蘇曼殊詩研究 |
林燊祿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明代金花銀的折納 |
黎志剛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郭嵩燾對晚清經濟問題的探討 |
勞悅強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漢律刑法管窺 |
蔡敷治 | 男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魏晉南北朝時代關於神滅或不滅的爭論 |
吳玉秋 | 女 | 1982 | 第廿六屆 | 印度大小乘佛學對「有」的概念之研究 |
陳惠雪 | 女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歸有光研究 |
李根志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黃公度詩研究 |
岑寶嬋 | 女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三國演義與民間武裝起義的關係 |
柯萬成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韓愈詩研究 |
張日燊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唐永貞政潮試探 |
廖偉慶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近年來中共提高糧食生產技術的政策 |
廖寶泉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從天台圓教看無情有性 |
吳明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 |
宋小莊 | 男 | 1983 | 第廿七屆 | 中國古代橋樑舉要─李約瑟〈中國之科學與文明〉橋樑部份補正 |
毛炳生 | 男 | 1984 | 第廿八屆 | 曹子建詩的詩經淵源研究 |
區永超 | 男 | 1984 | 第廿八屆 | 論語修辭研究 |
何根權 | 男 | 1984 | 第廿八屆 | 虞集古文研究 |
劉照昌 | 男 | 1984 | 第廿八屆 | 荀子之心性論研究 |
陳潤家 | 男 | 1984 | 第廿八屆 | 漢代人才的地理分佈 |
陳德錦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南宋詩學創作論研究 |
區展才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〈無名書〉主題研究 |
鄭潤培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大生紗廠史略 |
馮世傲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三國人才之地理分佈 |
李木妙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近代中國民營企業的個案研究─榮家企業發展史 |
陳沛然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重建竺道生之佛性論 |
李潔文 | 男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世親與普特南對實在論的批判 |
盧雪崑 | 女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意志之自律性與性體之自發性 |
馬秀嫻 | 女 | 1985 | 第廿九屆 | 呂祖謙之理學研究 |
何桂容 | 女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左傳辭令研究 |
何佩明 | 女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湯顯祖四夢之成就研究 |
何英 | 女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白居易作品所反映唐代社會問題探討 |
李啟文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漢代之物產 |
趙公正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魏晉南北朝模擬詩風研究 |
李超群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晚清武漢企業史略 |
謝興周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宋代府州通判制度之研究 |
周國良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誠體與太極─周溓溪思想研究 |
羅沛霖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從中論看龍樹對法有自性之主張的批評 |
吳植長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公孫龍子的名理思想 |
翁正石 | 男 | 1986 | 第三十屆 | 僧肇之物性論─空及運動之討論 |
鄧雪蓮 | 女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清季福建船政局史略 |
鄧成宙 | 男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張載心性論之研究 |
鄧國光 | 男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禮經祝官及祝辭研究 |
吳玉英 | 女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之史的研究 |
梁玉球 | 女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蘇軾黃州詞研究 |
關麗眉 | 女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文心雕龍與美學 |
鄭美珍 | 女 | 1987 | 第卅一屆 | 曹子建詩之研究 |
鄧紹光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胡五峰心性哲學的定位 |
盧琦偉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魏晉南北朝時代黃河以南長江以北少數民族之分佈 |
程光敏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方干研究 |
李秉剛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中唐詩派研究 |
楊學元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清中葉後國家財政與現代化企業的關係 |
劉桂標 | 男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陳那知識論研究 |
陳靜娟 | 女 | 1988 | 第卅二屆 | 從玉臺新詠看玉臺新詠選詩之特色 |
廖志強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宋齊駢文聲律研究 |
謝耀國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論莊子之「成心」與「道心」 |
吳燕霞 | 女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通假字研究 |
魯士春 | 女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大武舞考 |
官德祥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漢晉西南產業分布考 |
連顯章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朱子之工夫論研究 |
易彬乾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居住文化的研究 |
區紹賢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清代福建的糧食短缺問題及其補缺辦法 |
陳子欽 | 男 | 1989 | 第卅三屆 | 漢代上層婚姻禮俗之研究 |
方潤華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十八世紀福建米糧供求與米價變動的關係 |
譚志基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〈方言〉體例新探 |
鄧國榮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明代太僕寺銀研究 |
朱少璋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蘇曼殊詩研究 |
茹家蕙 | 女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古代飲食之禮研究 |
賴光朋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華嚴宗法界緣起思想研究 |
陳正大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佛教輪迴觀念與中國社會「生之肯定思想」相對成義並交互互影響之研究 |
陳俊仁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中國近代(1897-1927)銀行史之研究─清末民初本國銀行業發展的整體分析 |
鍾偉強 | 男 | 1990 | 第卅四屆 | 張載道德哲學之衡定 |
張偉保 | 男 | 1991 | 第卅五屆 | 明代徭役制度改革之研究-以江西為中心 |
馮國強 | 男 | 1991 | 第卅五屆 | 韶關市區粵語語音的特點 |
黃熾霖 | 男 | 1991 | 第卅五屆 | 兩漢九卿制度考 |
岑朗天 | 男 | 1992 | 第卅六屆 | 從老子論「自然」透視其自由觀-以助理解「自然與名教之衝突」 |
高國豪 | 男 | 1992 | 第卅六屆 | 清代漕運制度的廢弛與改革研究 |
鄧愛貞 | 女 | 1992 | 第卅六屆 | 論《通志堂經解》刊行之經過及其影響 |
王國基 | 男 | 1992 | 第卅六屆 | 朱子心性論研究 |
羅榮貴 | 男 | 1992 | 第卅六屆 | 朱子性即理思想研究 |
陳偉光 | 男 | 1993 | 第卅七屆 | 後村別調之修辭研 |
羅玉儀 | 女 | 1993 | 第卅七屆 | 上海開關後的對外貿易 |
梁錦棠 | 男 | 1993 | 第卅七屆 | 兩漢人口的數量和分佈 |
區惠蓮 | 女 | 1993 | 第卅七屆 | 儒家道家人格美之鑒賞-以嵇康為例 |
徐蓮寬 | 女 | 1994 | 第卅八屆 | 孟子性命論研究 |
劉輝儉 | 男 | 1994 | 第卅八屆 | 西漢關中關東產業分布與演變述稿 |
方世豪 | 男 | 1994 | 第卅八屆 | 周敦頤誠體學說研究 |
劉自然 | 男 | 1994 | 第卅八屆 | 魏晉清談與文學 |
潘志強 | 男 | 1994 | 第卅八屆 | 南朝皇權更迭之研究 |
岑仁傑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龍川詞之聲律與修辭研究 |
胡東兵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中國棉紡織手工業沒落的研究 |
黃偉鴻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從儒家人文精神的觀點看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|
鄭漢立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論「天人合德」─由胡五峰「以心著性」系統闡述其中義 |
葉楚橋 | 女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從〈齊物論〉論析莊子思想及其學說之型態 |
詹益光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明代漁課之研究 |
李卓藩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李賀詩新探 |
林援森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漢冶萍公司史之研究-以財務及企業管理為中心 |
劉志平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明代經濟與白銀的供需 |
陳錦鴻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從《易傳》看儒家宇宙生成論向道德形上學的轉化 |
林苗 | 女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從《樂記》探索儒家樂教思想之義理 |
譚寶珍 | 女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以圓善作判準比較儒家與康德的道德實踐理論 |
張萬鴻 | 男 | 1995 | 第卅九屆 | 從劉蕺山評議先儒管窺其慎獨之學 |
葉嘉輝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元代神仙道化劇研究 |
宋小君 | 女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清代玉器美學研究 |
江玉勤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早期開平煤礦發展研究(1876-1892) |
廖樹鈞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榮氏企業財務管理研究(1896-1949) |
祁志偉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西漢馬政研究 |
吳瑞華 | 女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西漢監察制度研究 |
李一雄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〈正蒙〉哲學思想研究析 |
賴卓彬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言盡意論與言不盡意論 |
林瑞明 | 男 | 1996 | 第四十屆 | 黃仲則感遇詩之研究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