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 | 性別 | 畢業年份 | 畢業屆別 | 論文題目 |
楊映輝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南滿鐵路與東北經濟發展(1906-1931)研究 |
張華民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中國佛教教育現代化-以星雲大師發展佛光山為案例 |
陳耀權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清代前期中英貿易關係研究 |
黃麗章 | 女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試析莊子思想中「命」的意義 |
沙慶強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心齋與道─莊子工夫論所展現之境界 |
巫永剛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從莊子〈齊物論〉看莊子思想 |
賈金城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熊十力體用論與中國哲學 |
李葛夫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月稱〈入中論〉辯破唯識無境之研究 |
陳雁姿 | 女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陳那〈觀所緣緣論〉之研究 |
陳慧寧 | 女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韋莊詞新探 |
陳義芝 | 女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 |
吉廣輿 | 男 | 1997 | 第四十一屆 | 孟瑤評傳 |
蕭岳煊 | 男 | 1998 | 第四十二屆 | 李白樂府詩之用韻及修辭研究 |
曹劍雄 | 男 | 1998 | 第四十二屆 | 論王船山〈讀通鑑論〉中的歷史哲學 |
梁惠健 | 女 | 1998 | 第四十二屆 | 莊子〈逍遙遊〉的自由義探究 |
陳敏華 | 女 | 1998 | 第四十二屆 | 程明道「仁體」之研究 |
程有紅 | 女 | 1998 | 第四十二屆 | 北宋濂溪〈通書〉誠神幾研究 |
瞿蜀薇 | 女 | 1999 | 第四十三屆 | 李白五言律詩之格律與修辭研究 |
李天章 | 男 | 1999 | 第四十三屆 | 從存在主義論〈錯斬崔寧〉〈雙熊夢〉及〈破曉時分〉 |
羅志強 | 男 | 1999 | 第四十三屆 | 撫順煤競爭下之中國關內煤礦業 |
鄧振江 | 男 | 1999 | 第四十三屆 | 邵康節思想研究-試由康節之易學至其心性論,說其歷史觀 |
余炳和 | 男 | 1999 | 第四十三屆 | 從唐﹑牟哲學看先秦儒家哲學之存有論度向 |
甘美群 | 女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納籣性德及其飲水詞研究 |
劉寶珊 | 女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北宋茶葉權賣制度研究 |
蘇君儀 | 女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世界最早發行紙幣-北宋前期交子-研究 |
黃志強 | 男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王夫之《楚辭通釋》研究 |
黃燕金 | 男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賈長江詩扶微 |
朱雪芳 | 女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比較朱熹與王陽明「格物」義研究 |
趙鴻金 | 男 | 2000 | 第四十四屆 | 張載易學恩想初探 |
王玉萍 | 女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五四以後俗字標準化研究 |
陳炎墀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中國童謠的音樂研究-魏晉南北朝及明朝 |
李嘉豪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宋代地方政制「監」的研究 |
區萬鴻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陳亮經世思想之轉變研究 |
唐偉雄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《法華經》研究 |
溫信傳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莊子之「道」和「知」研究 |
馮志雄 | 男 | 2001 | 第四十五屆 | 孔孟的義命觀探究 |
洪順得 | 男 | 2002 | 第四十六屆 | 智者大師「無生觀」的研究 |
梁耀強 | 男 | 2002 | 第四十六屆 | 實業與銀行關係:以交通銀行為個案研究(1907-1949) |
麥超美 | 女 | 2002 | 第四十六屆 | 西域胡人在唐代中國之活動 |
鄧滿成 | 男 | 2002 | 第四十六屆 | 李商隱七言絕詩之聲韻及修辭研究 |
鄺振威 | 男 | 2003 | 第四十七屆 | 洪武至隆慶年間(1386-1571)明蒙馬匹貢市發展研究 |
鐘佩儀 | 女 | 2003 | 第四十七屆 | 《中庸》之「本體宇宙論」研究 |
石敏秀 | 女 | 2004 | 第四十八屆 | 香港回歸後基礎與幼兒普通話發展之研究 |
陳婉華 | 女 | 2004 | 第四十八屆 | 從《論衡》探索王充對漢代鬼神崇拜之反思 |
童佩華 | 女 | 2005 | 第四十九屆 | 香港「巨型教會」─九龍城浸信會發展史之個案研究 |
郭其才 | 男 | 2005 | 第四十九屆 | 荀子「心知道」的哲學研究 |
周志豪 | 男 | 2005 | 第四十九屆 | 論牟宗三先生與黑格爾的存有義與活動及其對實體之構成 |
方志山 | 男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《詩經》十五國風愛情詩研究 |
廖芽梅 | 女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從永貞改革失敗探討柳宗元的逆境觀 |
潘秀英 | 女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唐‧五代書院興起的原因 |
郭俊泉 | 男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孔子言仁與天之哲學涵義 |
鄧安琪 | 女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從「中庸」首章探究其道德而上學的涵義 |
呂永基 | 男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《序卦》研究 |
駱雅雯 | 女 | 2006 | 第五十屆 | 劉禹錫樂府詩研究 |
翁漢強 | 男 | 2007 | 第五十一屆 | 《莊子》「夢」的哲學涵義 |
鄧兆生 | 男 | 2008 | 第五十二屆 | 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中維摩思想要素之研究 |
趙善軒 | 男 | 2008 | 第五十二屆 | 上海機器織布局(1878-1893)發展史研究 |
王慧儀 | 女 | 2009 | 第五十三屆 | 敦煌本《六祖壇經》之心性思想研究 |
李康其 | 男 | 2009 | 第五十三屆 | 察罕帖木兒、擴廓帖木兒與元季政局 |
楊鍵文 | 男 | 2009 | 第五十三屆 | 郭嵩燾、李鴻章外交思想研究 |
呂兆基 | 男 | 2009 | 第五十三屆 | 道德經之哲學詮釋 |
柴宇瀚 | 男 | 2010 | 第五十四屆 | 徐復觀與《民主評論》之研究 |
葉永基 | 男 | 2010 | 第五十四屆 | 《論語》與《樂記》之樂論研究 |
周伯明 | 男 | 2010 | 第五十四屆 | 論亞里士多德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之友愛篇 |
何建文 | 男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荀子人性學說及其成人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|
馮美慧 | 女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荀子對天的回應─天生人成 |
麥俊安 | 男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《三國演義》的思想內容及寫作手法 |
林秀誠 | 男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現代史學家何炳棣及其明清人口史社會史研究 |
黃偉豪 | 男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陳垣《日知錄校注》研究─以注校史源為例 |
吳嘉慧 | 女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陳洵及其《海綃說詞》研究 |
曾志萍 | 女 | 2011 | 第五十五屆 | 元朗屏山鄧氏旅居香港之發展及屏山文物徑古蹟之研究 |
謝成光 | 男 | 2012 | 第五十六屆 | 香港早期教會教育與唐廷樞事業的建立 |
謝昀庭 | 女 | 2012 | 第五十六屆 | 康德的理性宗教-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》的核心思想 |
江燕媚 | 女 | 2012 | 第五十六屆 | 張之洞「通經致用」教育思想研究 |
劉理建 | 男 | 2012 | 第五十六屆 | 上海福新麵粉廠研究(1912-1949) |
劉卓穎 | 女 | 2012 | 第五十六屆 | 斯賓諾莎幸福論研究 |
何有良 | 男 | 2013 | 第五十七屆 | 亞理斯多德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幸福研究 |
盧永興 | 男 | 2013 | 第五十七屆 | 莊子自由思想研究 |
潘德慶 | 男 | 2013 | 第五十七屆 | 中國大陸近六十年來王維詩研究述論 |
朱瑞康 | 男 | 2013 | 第五十七屆 | 黑格爾歷史哲學與英雄理論對儒家外王思想之啟示及其局限 |
黃世明 | 男 | 2014 | 第五十八屆 | 論王陽明言「心意知物」的哲學涵義 |
陳偉深 | 男 | 2014 | 第五十八屆 | 王陽明「無善無惡」論在儒學體系中之意義 |
陳覺聰 | 男 | 2014 | 第五十八屆 | 梁元帝蕭繹撰作佛教碑銘攷述 |
余聯芳 | 女 | 2014 | 第五十八屆 | 李清照詩研究與賞析 |
孫玉林 | 男 | 2015 | 第五十九屆 | 僧肇「空」觀思想研究─以《不真空論》為中心 |
陳愛萍 | 女 | 2015 | 第五十九屆 | 石鼓文《先鋒本》「甲鼓」形義研究 |
陳頌寅 | 男 | 2015 | 第五十九屆 | 卡繆獲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存在主義作品《異鄉人》小說及『荒謬觀』哲理分析 |
賴文輝 | 男 | 2017 | 第六十屆 | 香港足球運動早期發展研究(1841-1941) |
譚永安 | 男 | 2017 | 第六十屆 | 從周敦頤〈太極圖說〉及王宗岳〈太極拳論〉闡釋太極拳之太極思想 |
劉家浩 | 男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香港保良局辦學之研究(1946-1973) |
郭成東 | 男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徐復觀及其《周禮》學研究 |
袁鑑佑 | 男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華夏傳統「大同」說的哲學涵義探賾─試通過闡明孔孟言「仁」之旨為「大同」奠基 |
何震鋒 | 男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論孟子哲學中主體之超越性 |
黃淑玲 | 女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試論「元亨利貞」與《孟子》「仁義禮智」的會通 |
李夢琪 | 女 | 2018 | 第六十一屆 | 台灣技術官僚─孫運璿之生平與事功 |
林美玉 | 女 | 2019 | 第六十二屆 | 香港華人會計師公會發展史 (1913─2016) |
李復興 | 男 | 2019 | 第六十二屆 | 從唐君毅先生之中國哲學原道篇詮釋莊子天下篇之「道」義 |